??? 邢如默,字宣甫,號可庵,又號北原,臨邑任樓村人。明嘉靖四年 (1525)中舉人,八年中進士,先任河南??h知縣。遇事剖決果斷,駕馭屬下有法,為官廉潔公正。
舉賢能吏
??? 嘉靖十二年 (1533),邢如默升任刑科給事中。明朝的內閣下設六科,各科的最高長官是給事中,他們有權輔助皇帝處理大臣們的奏章,對六部有封駁、糾劾的權力,并負責稽核吏、戶、禮、刑、工、兵六部大臣上奏給皇帝的奏章。可見,給事中的官階雖低權力卻極大,且擔任者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 邢如默升任刑科給事中后,歷任工、吏給事中。在任吏科給事中時,曾經為朝廷選拔過很多人才,山東的葛守禮、張郄和后來任吏部尚書的嚴訥等人,都受過他的推薦。
??? 葛守禮與邢如默同年考中進士以后,授河南彰德府推官,因為秉公執(zhí)法、政績顯著,任職期滿后按例要升遷,恰好吏部有一名空缺,邢如默就向吏部推薦了葛守禮。但是,朝廷有規(guī)定,進入吏部必須年滿30歲才行,若是葛守禮借故推遲兩月就正好符合這條規(guī)定。但是,葛守禮品德高尚,沒有那樣做,失去了一次到吏部任職的好機會。因此,邢如默非常敬重葛守禮,后來,邢葛兩家做了親家。
??? 邢如默不但善于舉賢,而且還非常仗義。他的好友郭君弼是山東福山人,與邢如默、葛守禮是同榜進士,時任監(jiān)察御史。嘉靖十二年十月,星隕如雨,天災不斷,先是皇太子病故,繼而大同府又發(fā)生兵變,人心惶惶。郭君弼上疏世宗皇帝,勸皇帝寬厚待人,察辨忠奸,不要一味嚴刑治國。世宗皇帝大怒,下詔重杖四十。郭君弼被打得皮開肉綻,奄奄待斃。朝廷的御醫(yī)害怕皇上怪罪,誰也不敢給他治病。郭君弼的家人束手無策。
??? 邢如默冒著惹怒皇上的風險,親自到郭府查看了郭君弼的傷情,并讓對外傷治療很有研究的弟弟邢如約朝夕守護,替他敷藥療傷。經過邢如約的精心調理,郭君弼活了下來。
??? 從此,郭君弼視邢如默、邢如約兩兄弟為救命恩人。隆慶皇帝登基以后,郭君弼當了南京兵部尚書,他不遠千里到臨邑來看望救命恩人??上?,當時邢如默已經去世了,郭君弼知道后抱著邢如約痛哭一場,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
強項硬腰
??? 邢如默為人中方外樸,重誼輕利,以強項硬腰素稱,漸漸成為諫垣之首。嘉靖二十年,世宗皇帝已經擬旨準備破格提拔邢如默為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參贊軍政要務。大學士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
??? 禮部尚書嚴嵩聽到風聲后惴惴不安,暗中指使同黨借故拖延。世宗皇帝原本打算讓邢如默、嚴嵩同時進入內閣,因為嚴嵩暗中阻撓,世宗皇帝下詔南京和北京的御史、給事中考核推薦杰出人才。御史、給事中都是皇帝的耳目之臣,有負責考核官員優(yōu)劣的職責。邢如默等人推薦了毛伯溫、劉天和等二十余人。原御史段汝礪,副都御史翟瓚,參政王洙三人也包括其中。不料,戶科給事中劉繪上疏皇帝,指責段汝礪是內閣大學士翟鑾姻戚,翟瓚和王洙是宰相夏言的人,因此,極力反對邢如默的推薦,并要求皇上罷免翟鑾和夏言。
??? 此時,世宗皇帝正寵信嚴嵩,嚴嵩利用這個機會,大肆攻擊夏言。于是,皇帝下詔將夏言撤職,邢如默受到牽連,被外調為郡守。同情邢如默的人紛紛勸說他,讓他先去任職,以保全自己。
??? 邢如默明白皇帝是想讓嚴嵩入內閣專政,內心憤憤不平,于是拒絕外調為郡守,毅然上疏辭官,回到臨邑老家隱居。
仁義傳家
??? 邢如默為官20年,未存一點兒私房錢,老家任樓的房子破舊得無法居住,幸虧有祖上傳下來的百畝良田。在二弟邢如愚的精心經營下,積累了一些錢財,在臨邑城內修建了住宅。邢如默持盈以拙,保儉以勤,身著葛布,吟詩槐林,與野老村童為伍,有酒共飲,有詩共享,他從不進縣衙公府,從不給故友通書信。以前的門生到臨邑來看望他,他雖然內心苦悶,也面帶笑容,讓來訪者感到欣慰。
??? 臨邑學堂是嘉靖五年(1526)修建的,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已經破敗不堪,因為缺少資金,一直沒有修理。嘉靖三十四年 (1555),邢如默及邢如愚、邢如約三兄弟倡儀鄉(xiāng)紳集資修建學堂。嘉靖三十五年 (1556),邢如默忽然患病,不幸病逝,享年 58歲。邢如愚、邢如約兩兄弟為了完成兄長遺愿,召集邢家子侄們籌資修建學堂。
??? 臨邑城有的鄉(xiāng)紳借故年景不好,提議等到豐收年再動工。但邢如愚兩兄弟說: “修建學校是先兄遺志,怎能長久地拖延下去呢?”于是毅然擇日動工修建。他們先重新修建正殿,規(guī)模比以前擴大了一倍,又修建了東西兩廂房及學校大門,一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1)才竣工,僅邢家就花費了一百多石糧食。黃縣令感嘆道: “邢氏尚義,輸粟以成吾政,修學以弼吾教,臨邑如邢氏者有數姓,吾可以臥治矣。”
??? 邢如默共生9個兒子,長子邢化善書法,世宗皇帝欽定第二,先授中書科中書舍人,歷任故城縣知縣,保定真定通判,絡州知州,延安府同知,晉朝列大夫。次子邢仕,嘉靖二十年中舉人。
??? □孫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