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中學是德州歷史上的最早的中學,前后共存在40余年。與博文中學同時留給人們記憶的,就是他的校長——留美碩士王元信。
從農(nóng)家走出的留美碩士
??? 王元信 (1892-1969),字誠齋,清光緒十八年 (1892)出生于恩縣看水莊 (今為平原縣王杲鋪鎮(zhèn))的一個貧困農(nóng)民家庭中,他是兄弟9人中最小的一個。父親是個老實忠厚的莊稼漢子,除種地之外,農(nóng)閑時還挑著擔子串鄉(xiāng)賣油貼補家用。父親由于沒有文化,生意上常常吃虧受騙,于是決心讓他的子女們念書識字。
??? 王元信小時候在本縣小學和中學讀書時,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良,后考入北京通縣協(xié)和學院(燕京大學前身)。畢業(yè)后,先是在協(xié)和學院擔任英語教員,后到山西太谷銘賢中學任訓育主任。不久,回到德州,在德縣博文中學任理化教員。
??? 1927年,王元信被推薦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深造,學習教育學。 1年后,他在哥潤乃樂大學改學化學,獲學士學位;第三年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化學科畢業(yè),獲碩士學位。 1929年王元信回博文中學任教,擔任博文中學校長長達10年之久。
???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王元信赴北平育英中學任教, 1940年又回到山東,任博文中學校長、德縣女中校長、益都中學校長; 1943年他轉(zhuǎn)赴濟南,先后在濟南黎明中學、濟南中學、齊魯中學任教。
??? 濟南解放后,王元信就任濟南扶輪中學、濟南鐵路一中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 1958年在鐵路中學退休, 1969年病逝濟南。
??? 王元信于1957年參加中國民主促進會,曾擔任濟南市民進副主任,并當選為濟南市第一至第五屆人大代表,濟南市政協(xié)第一至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兼市政協(xié)副秘書長。
??? 王元信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yè),為德州和濟南的人才培養(yǎng)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事業(yè)輝煌之地是德縣博文中學和濟南鐵路中學兩所學校。應該說,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留給了德縣博文中學。
力除學校的宗教性質(zhì)
??? 博文中學原是教會學校,教師和學生中都有很多基督教徒。學校早期的宗教活動很多,在學生中有讀經(jīng)班 (背誦圣經(jīng)),有唱詩班 (唱誦主詩歌) ,每頓飯前要祈禱謝飯:如背誦 “這些食物是主賜給……”等等。每天要早晚祈禱,星期天還要做禮拜。
??? 當時的博文中學著眼于宗教傳播,不太重視教學質(zhì)量,不與國家的正規(guī)教育相聯(lián)系,社會也不承認其學歷,畢業(yè)生中的優(yōu)秀生只能保送宗教系統(tǒng)的大學深造。這種局面很快被1929年設立的山東省立第十二中學 (即后來的德州一中)所打破。
??? 省立十二中的出現(xiàn),不僅打破了德縣只有博文中學一家中學的局面,而且十二中的文憑是經(jīng)省教育廳驗印和全社會承認的,這對博文中學是一個很大的沖擊,使博文中學的辦學處在危急之中。因此,學校師生熱切期盼改革。
??? 1929年,由美國留學回來的化學碩士王元信擔任了博文中學校長。王元信順應形勢,首先考慮將博文中學拿到省教育廳進行注冊。
??? 為了注冊需要,王元信一是將原 “博文中學”與 “衛(wèi)氏女中”合為一校,改稱 “博衛(wèi)中學”(幾年后,又改為博文中學);二是逐步祛除學校的教會性質(zhì),對學校進行一系列改革,如逐漸減少課程中的宗教內(nèi)容,加強漢文、英語和理科教學,開展文體活動,讓學生學習武術(shù),演唱京劇,允許學生開展必要的勤工儉學等。提倡教師與學生信仰宗教完全自由,教徒與非教徒一樣對待,最后徹底刪除教材中的宗教內(nèi)容。
??? 1931年,山東省教育廳正式批準博文中學的備案申請,自此博文中學才成為正式的私立完全中學。當時設高中3個班,學生30余人;初中6個班,學生120余人。學制與課程與公立學校一致,教材也使用了全國統(tǒng)一的中學教材。舉行揭牌儀式時,時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的何思遠到校講話祝賀。
??? 學校備案后,師生的辦學熱情空前高漲,各項工作都出現(xiàn)了蒸蒸日上的景象。
??? 王元信校長適時制定了博文中學的校訓與校歌,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家鄉(xiāng),立志成才報國的決心和信念。如德州之地,“舟車所會,名士所經(jīng),交通便利見聞增。文明進化,道德日興,博聞前途愈光明”,學生要 “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 “今日吾等博文生,他年社會主人翁。乘機努力,學以致用,基礎鞏固貢獻成。推廣主義責尤重,快做民眾之先鋒。利用物質(zhì),發(fā)展性靈,奮往鼓勇成使命”。
??? 博文中學在王元信校長的主持下健全了各項規(guī)章制度,為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 王校長還親自為每年的新生入學考試出題、判卷,定期抽查教師的備課、講課和作業(yè)批改,暗查課堂紀律、學生出操以及伙食和寢室衛(wèi)生。
??? 在開門辦學方面,學校還曾于1933年邀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來學校演講,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王元信等人的種種努力后,博文中學出現(xiàn)了歷史上最好的局面。
??? 1932年,學校參加全省會考,成績名列第二,被評為全省教學質(zhì)量優(yōu)秀單位。學校由此成為州城學子的理想學府,致使德縣縣長以及德縣商會會長、教育局局長的兒子及親戚都來這所學校讀書。
??? 1935年,初中一、二、三年級各有3個班,學生共281人;教師22名 (其中美國人4名)。校舍占地面積170畝。其中男部校舍14座,面積16,601平方米,體育場面積11,718平方米;女部校舍8座,面積12,722平方米,體育場面積2,245平方米。
??? 可惜好景不長。 1937年10月德州淪陷,學校臨時關(guān)閉。
??? 1938年春,經(jīng)王元信校長和師生力爭,學校得以開學。王元信因與日方交涉中發(fā)生過爭執(zhí),為避免受到報復,采取暫時離職回避。校長一職,由英語教師芮義德臨時擔任。事過不久,王元信回校復任校長。
???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美關(guān)系破裂。年底,學校被日本當局封閉,外籍教師被帶往維坊集中營,校長王元信只得到他處另謀新職。
關(guān)心學生與淳樸做人
??? 王元信校長不僅治學嚴謹,而且具有關(guān)心愛護學生、個人生活艱苦樸素的高尚師德。
??? 王元信校長對待學生,在課堂上是嚴師,但課外是益友,相處親如家人。對每個學生的籍貫、年齡、家庭、學習情況以及個人愛好,他都記得清清楚楚,全校幾百名學生,王元信校長甚至都能叫上名來。
??? 王元信對家境貧寒的學生非常關(guān)心,總是千方百計地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能夠完成學業(yè),不讓學生因經(jīng)濟困難而中途退學。他經(jīng)常讓家境貧寒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幫助教務處刻寫鋼板、油印文件,幫助總務處打鈴、掃地,協(xié)助學校管理圖書和體育器材等,以便讓他們得點經(jīng)濟補助。有時他還會自掏腰包,為困難學生墊付學費書費。
??? 王元信校長自幼受貧苦農(nóng)民家庭的影響,養(yǎng)成了艱苦樸素的作風。
??? 王元信熟悉農(nóng)活,熱愛勞動。無論是在外讀書或教書時期,每逢假期都要回家下地干活。他下地能耕種鋤耪,上場能壓打簸揚。這美好的勞動習慣不僅鍛煉了他的身體,也使他熟悉了農(nóng)民的生活。
??? 1937年日軍占領德州后,王元信不甘為敵工作,毅然攜眷返鄉(xiāng)。他們?nèi)冶茈y先到恩縣高官屯,后又回到原籍看水莊。期間,王元信帶領自己的子女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播種耕耘,割打收藏,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民生活。
??? 王元信校長在博文中學執(zhí)教期間,也正是他撫養(yǎng)子女最艱難的階段。
??? 王元信膝下10個子女,幾乎全在德縣出生,家庭生活全靠其微薄工資來維持。
??? 家中一向粗茶淡飯,布衣布鞋全由妻子縫制,并且是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大孩穿了二孩穿,二孩穿了給老三”。室內(nèi)除了幾件粗笨的木制家具和一部分中外書籍外,別無他物,也可說是 “四壁皆空”。但王元信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也不講究服飾外表,生活過的清貧儉樸。
??? 除留學美國時穿西裝外,回國后王元信一直身著布衣中裝,一年四季穿著普通的褪色衣服,很難看出還是個曾經(jīng)的美國留學生。王元信平時的衣著打扮,不像中學校長,倒像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農(nóng)夫。
??? 就在王元信擔任博文中學校長期間,他家鄉(xiāng)看水莊村內(nèi)有一私塾,先生每月10多塊銀元的薪俸,全由王元信校長個人支付。
□本報特約撰稿人 張明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