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481期)“雖然、安可以不務(wù)修身乎哉!《詩》云:‘鼓鐘于宮,聲聞于外(1)。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2)。 ’茍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shè)用于文武(3),得信(伸)厥說,封于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孜孜)(4),敏行(5)而不敢怠也。辟(譬)若鹡鳹(6),飛且鳴矣。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7)。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8)。 ’《詩》云:‘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9)? ’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10)。 ’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11),無求備于一人之義(12)也?!鞫敝棺缘弥粌?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13)。 ’蓋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14)且廣矣。
??? (1)“鼓鐘于宮”二句:見《詩經(jīng)·小雅·白華》。比喻有所作為,人們便能知道。
??? (2)“鶴鳴于九皋”二句:見《詩經(jīng)·小雅·鶴鳴》。此意謂處卑位者言往往高遠。
??? (3)設(shè):施。七十有二:七十二歲。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 (4)孜孜:努力不怠。
??? (5)敏行:《史記》作“修學(xué)行道不敢止”,《文選》作“修學(xué)敏行”。
??? (6)鹡鳹:鳥名。體小,尾長,頭黑額白,常在水邊捕食昆蟲。
??? (7)傳曰等句:引文見《荀子·天論》。匈匈:喧嘩之聲。
??? (8)“天有常度”等句:見《荀子·榮辱篇》文字略有出入。道:由。
??? (9)“禮義之不愆”二句:此乃逸詩。愆:過。恤:憂。
??? (10)“水至清則無魚”等句:見《大戴禮·入官篇》。徒:眾。旒(liú):帝王冕冠前后懸垂的玉串。黈纊(tǒu kuàng ):以黃綿為丸,懸于冠兩邊,擋耳,不欲聞不急之言。
??? (11)舉大德,赦小過:《論語·子路篇》云:“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
??? (12)無求備于一人之義:《論語·微子篇》云:“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
??? (13)“枉而直之”等句:文見《大戴禮·入官篇》。枉:曲。優(yōu):寬待。柔:和柔。揆度(duó):度量;估量。索:求。
??? (14)敏:敏捷。
??? 今世之處士,魁(塊)然無徒,廓然獨居,上觀許由(1),下察接輿(2),計同范蠡(3),忠合子胥(4),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耦(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我哉?若夫燕之用樂毅,秦之任李斯,酈食其之下齊,說行如流,曲從如環(huán),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內(nèi)定,國家安,是遇其時也,子又何怪之邪!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5)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6)其文理,發(fā)其音聲哉!繇(由)是觀之,譬猶鼱鼩(7)之襲狗,孤豚之咋虎(8),至則靡(9)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處士,雖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適足以明其不知權(quán)變,而終或(惑)于大道也。 ”
??? (1)許由:傳說堯讓給他天下,他恥聞之。
??? (2)接輿:春秋時楚人,佯狂,匿跡。
??? (3)范蠡:輔佐越工勾踐,功成而退。
??? (4)子胥:伍子胥,忠諫,至死不易。
??? (5)莛(tíng):草莖。
??? (6)考:究。
??? (7)鼱鼩(jīngqú):小鼠名。
??? (8)豚(tún):小豬。咋(zé):啃咬。
??? (9)靡:消滅。
??? 又設(shè)非有先生之論,其辭曰(1):
??? (1)其辭曰:下文為《非有先生論》。
??? 非有先生仕于吳,進不稱往古以厲(1)主意,退不能揚君美以顯其功,默然無言者三年矣。吳王怪而問之,曰:“寡人獲先人之功,寄于眾賢之上,夙興夜寐,未嘗敢怠也。今先生率然(2)高舉,遠集吳地,將以輔治寡人,誠竊嘉之,體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3)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虛心定志欲聞流議(4)者三年于茲矣。今先生進無以輔治,退不揚主譽,竊不為先生取之也。蓋懷能而不見(現(xiàn)),是不忠也;見(現(xiàn))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吳王曰:“可以談矣,寡人將竦(5)意而覽焉。 ”先生曰:“嗚呼!可乎哉?可乎哉(6)?談何容易(7),夫談有悖于目拂于耳謬于心而便于身者(8),或有說(悅)于目順于耳快于心而毀于行者,非有明王圣主,孰能聽之? ”吳王曰:“何為其然也?‘中人已(以)上可以語上(9)也。 ’先生試言,寡人將聽焉。 ”
??? (1)厲:《文選》作“廣”。
??? (2)率然:輕舉之狀。
??? (3)靡曼:好色。
??? (4)流議:猶余論。
??? (5)竦(sǒng):企待。
??? (6)可乎哉:不可。
??? (7)談何容易:談?wù)f論議并非易事。
??? (8)悖:逆。拂:違戾。
??? (9)“中人以上可以語上”:見《論語·雍也篇》。此謂中品以上的人,可與談高深的學(xué)問。
??? 先生對曰:“昔者關(guān)龍逢深諫于桀,而王子比干直言于紂。此二臣者,皆極慮盡忠,閔(憫)王澤不下流,而萬民騷動,故直言其失,切諫其邪者,將以為君之榮,除主之禍也。今則不然,反以為誹謗君之行,無人臣之禮,果紛然傷于身,蒙不辜之名,戮及先人,為天下笑,故曰談何容易!是以輔弼之臣瓦解,而邪諂之人并進,遂及蜚(飛)廉、惡來革等(1)。二人皆詐偽,巧言利口以進其身,陰奉雕瑑(2)玲刻鏤之好以納其心。務(wù)快耳目之欲,以茍容為度。遂往不戒(3),身沒被戮,宗廟崩阤(4),國家為虛(墟),放戮圣賢,親近讒夫。《詩》不云乎?‘讒人罔極,交亂四國(5),’此之謂也。故卑身賤體,說(悅)色微(6)辭,愉愉呴呴(7),終無益于主上之治,則志士仁人不忍為也。將儼然作矜嚴(yán)之色,深言直諫,上以拂(8)主之邪,下以損(9)百姓之害,則忤(10)于邪主之心,歷(11)于衰世之法。故養(yǎng)壽命之士莫肯進也,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fēng),亦可以樂而忘死矣。是以伯夷叔齊避周,餓于首陽之下,后世稱其仁。如是,邪主之行固足畏也,故曰談何容易! ”
??? (1)飛廉、惡來革:皆商紂王之臣,皆邪佞之徒。
??? (2)雕瑑(zhuàn):雕刻為瑑紋。
??? (3)遂往不戒:不以遂往之事為戒。
??? (4)阤(zhì):崩頹。
??? (5)“讒人罔極”二句:見《詩經(jīng)·小雅·青蠅》。此謂讒人挑起矛盾,擾亂四方。
??? (6)微:疑當(dāng)作“媺”(吳恂說)。媺(měi):美。
??? (7)愉愉:和悅狀。呴呴(xūxū):語言溫和狀。
??? (8)拂:與“弼”同。
??? (9)損:當(dāng)作“捐”,形近而誤。捐:除。
??? (10)忤:逆。
??? (11)歷:猶經(jīng)。
??? 于是吳王懼然(1)易容,捐薦去幾(2),危坐而聽。先生曰:“接輿避世,箕子被發(fā)佯狂,此二人者,皆避濁世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圣主,得清燕(宴)之閑,寬和之色,發(fā)憤畢(3)誠,圖畫(4)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體,下以便萬民,則五帝三王之道可幾(5)而見也。故伊尹蒙(6)恥辱負鼎俎和五味以干湯,太公釣于渭之陽以見文王。心合意同,謀無不成,計無不從,誠得其君也。深念遠慮,引義以正其身,推恩以廣其下,本仁祖義(7),褒有德,祿賢能,誅惡亂,總遠方,一統(tǒng)類,美風(fēng)俗,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變天性,下不奪人倫,則天地和洽,遠方懷之,故號圣王。臣子之職既加矣,于是裂地定封,爵為公侯,傳國子孫,名顯后世,民到于今稱之,以遇湯與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龍逢、比千獨如彼,豈不哀哉!故曰談何容易! ”
??? (1)懼然:失守狀。
??? (2)薦:席。捐薦去幾:以示貶損。
??? (3)畢:盡。
??? (4)圖畫:謀劃。
??? (5)幾:庶幾。
??? (6)蒙:冒犯。
??? (7)本仁祖義:以仁為本,以義為始。
??? 于是吳王穆然(1),俯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頤(2),曰:“嗟乎!余國之不亡也,綿綿連連(3),殆(4)哉,世之不絕也! ”于是正明堂之朝,齊君臣之位,舉賢材,布德惠,施仁義,賞有功,躬節(jié)儉,減后宮之費,損車馬之用;放鄭聲,遠佞人,省庖廚,去侈靡;卑宮館,壞苑囿,填池塹,以予貧民無產(chǎn)業(yè)者;開內(nèi)藏,振(賑)貧窮,存耆老,恤孤獨;薄賦斂,省刑辟。行此三年,海內(nèi)晏然,天下大治,陰陽和調(diào),萬物咸得其宜;國無災(zāi)害之變,民無饑寒之色,家給人足,畜(蓄)積有余,囹圄空虛;鳳凰來集,麒麟在郊,甘露既降,朱草萌牙(芽);遠方異俗之人鄉(xiāng)(向)風(fēng)慕義,各奉其職而來朝賀。故治亂之道,存亡之端,若此易見,而君人者莫肯為也,臣愚竊以為過。故《詩》云:“王國克生,惟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5)。 ”此之謂也。
??? (1)穆然:猶默然,靜思狀。
??? (2)頤:下巴。
??? (3)綿綿連連:延續(xù)不絕。
??? (4)殆:危。
??? (5)“王國克生”等句:《詩經(jīng)·大雅·文王》。此謂王國能出人才,為周之骨干,使國家安寧??耍耗?。楨:骨干。濟濟:多而整齊狀。
??? 朔之文辭,此二篇最善。其余有《封泰山》《責(zé)和氏璧》及《皇太子生禖》(1),《屏風(fēng)》《殿上柏柱》《平樂觀賦獵》八言、七言上下(2),《從公孫弘借車》(3),凡劉向所錄(4)朔書具是矣。世所傳他事皆非也。
??? (1)《皇太子生禖》:東方朔作《禖?!?。
??? (2)八言、七言上下: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晉灼說)。沈欽韓曰:“《楚辭章句》有東方朔《七諫》,疑即‘八言、七言’;不然,不應(yīng)遺于劉向也。又,《御覽》三百五十有東方朔《對驃騎難》。
??? (3)《從公孫弘借車》:陳直曰:“《藝文類聚》卷九十六,有公孫弘《答東方朔書》,文已不全,疑即答借車書者。 ”
??? (4)劉向所錄:即劉向《別錄》所載。
??? 贊曰:劉向言少時數(shù)問長老賢人通干事及朔時(1)者,皆曰朔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說,故令后世多傳聞?wù)?。而揚雄亦以為朔言不純師,行不純德,其流風(fēng)遺書蔑如(2)也。然朔名過實者,以其詼達多端,不名一行,應(yīng)諧似優(yōu),不窮似智,正諫似直,穢德似隱(3)。非夷齊而是柳下惠,戒其子以上容(4):“首陽為拙(5),柱下為工(6);飽食安步,以仕易農(nóng);依隱玩世(7),詭時不逢(8)”。其滑稽之雄乎!朔之詼諧,逢占(9)射覆,其事浮淺,行于眾庶,童兒牧豎莫不眩(炫)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故詳錄焉(10)。
??? (1)朔時:與東方朔同時。
??? (2)蔑如:淺薄不足稱。
??? (3)然朔名過實者等句:見《法言·測騫篇》。
??? (4)上容:容身避害之上策。
??? (5)首陽為拙: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山,為笨拙。
??? (6)柱下為工:老子為周柱下吏,隱于朝,而終身無患,為工巧。
??? (7)依隱玩世:依違朝隱,玩身于世。
??? (8)詭時不逢:行與時詭而不逢禍害。周壽昌曰:“朔本集載其《誡子詩》全篇云:‘明者處世,莫尚于中;優(yōu)哉游哉,于道相從。首陽為拙,柳下為工;飽食安步,以仕代農(nóng);依隱玩世,詭時不逢。才盡身危,好名得華。有群累生,孤貴失和。遺余不遷,自盡無多。圣人之道,一龍一蛇;形現(xiàn)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贊止節(jié)錄首陽以下六語。 ”
??? (9)逢占:預(yù)測。
??? (10)而后之好事者……,故詳錄焉:意即本傳所以詳錄東方朔之辭語,是因后世好事者往往取奇言怪語妄附于他之故。顏師古曰:“欲明傳所不記,皆非其實也。而今之為《漢書》學(xué)者,猶更取他書雜說,假合東方朔之事以博異聞,良可嘆矣。 ”楊樹達曰:“《文選》四十七《東方朔畫贊注》引《風(fēng)俗通》云:東方朔是太白星精,黃帝時為風(fēng)后,堯時為務(wù)成子,周時為老聃,在越為范蠡,齊為鴟夷子,言其變化無常也。按此蓋即班氏所謂奇言怪語者也?!?(德州東方朔文化研究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