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福
寒冬。
大樹下,一年輕人手持一把來粗、80厘米來長的干棒棍朝大樹樹冠擲去,剎那間,干棒(死后的干樹枝)就稀稀拉拉地落地,他哈腰撿起干棒,放入一旁的背筐里。順手抄起干棒棍又朝另一樹冠投去……
這是六七十年前的一幕,叫做“投干棒”。
那時,人們?nèi)背陨贌砩弦轮鴨伪?,冬天老頭蹲墻根曬太陽侃大山,年輕人無所事事,這樣做,是為趕走身上的寒冷,找點事兒活動活動身子骨。那時沒有打工掙錢地方,有的來尜、拾糞,有的把目光投向樹冠上的死樹枝兒——那是很好的燒柴,應(yīng)該想著法的把它弄下來。于是,年輕人就找到一把來粗的濕柳樹棍,截取一段,去掉身上的毛刺,做成了投干棒用的工具——干棒棍。短了,沒有那么大的沖擊力,投不斷略粗一點兒的干棒;長了,又容易嘎巴在樹杈上掉不下來,逮雞不成反失把米。最合適的長度應(yīng)該在80厘米左右。一到冬季,閑不住的部分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就抄起干棒棍,為旺盛的樹冠卸下這累贅。既為家庭創(chuàng)收——解決部分燒柴問題,又不影響正常樹冠的生長。投干棒構(gòu)成了那個年代冬季的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生活在小康社會的我們,早已豐衣足食,再也不用為燒柴而發(fā)愁了。從樹上自然脫落的干棒,現(xiàn)在的年輕人也懶得拾它。只有那從艱苦年代熬過來的老人,對它還情有獨鐘,有點兒眷戀。投干棒早已成為歷史,離我們越來越遠。
今天的年輕人,如果在視頻中看到本文開頭的一幕,他們會把它當做一種游戲去欣賞。“不是游戲!六七十年之前,由于生活所迫,那是人們不得已而為之的現(xiàn)實生活?!崩先藗儠烂C地告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