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huán)境污染等“城市病”的產生,人們越來越注重休閑養(yǎng)生,而隨著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出臺實施,鄉(xiāng)村旅游日益成為大眾放松身心、修身養(yǎng)性的熱門選擇。
“現在的年輕人都生在蜜罐里,哪里知道我們老一輩吃過的苦,受過的罪。就連最起碼的農具、農藝、牲口等農俗文化都不了解、不認識了,一些老物件隨著時間也就成為歷史,流失了,實在是有些可惜啊?!?br>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在聽到四鄰八舍茶余飯后的感慨后,興隆鎮(zhèn)馮屯村村民馬付香,作為臨邑縣十六、十七屆人大代表,把群眾的憂慮暗暗記在了心里,并萌生了建設民俗館,保護傳承民俗文化的想法。
回到家里,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身為縣政協委員的丈夫馮如東。馮如東一直以來有個收集鄉(xiāng)村民間老物件的愛好,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從2016年開始,馬付香與丈夫馮如東開始著手籌建興隆民俗博物館。
紙上談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I建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做好了思想準備,但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和壓力還是超出了馬付香的想象。首當其沖的就是資金壓力。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民俗館竟然能這么‘藏錢’,從開始籌建到收集內部展示物件,前后已投入200余萬元?!彪m然自辦十幾年的鄉(xiāng)村企業(yè)積攢了一些資本,但面對如此巨大的數字,還是有很大缺口。馬付香與丈夫一商量,把養(yǎng)老的本錢也拿了出來,還拉下臉面與親朋好友四處籌借。
“再就是各種流言蜚語的社會輿論。說我們這是炫耀、出風頭,連家人也跟著承受壓力?!钡沁@些都沒有打退馬付香建設民俗館的想法。
人大政協一家親,丈夫外出到全國各地收集民間物件,馬付香就在家打點家務,照顧家庭,做他堅強的后盾。丈夫收集物品回來,馬付香就與他在展館布局和物件擺放上一起出點子,想辦法。群眾有來參觀指導的,他們就熱情接待,認真記錄意見。二人夫唱婦隨,齊心協力,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把民俗館建設得盡善盡美。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兩年的精心準備,興隆民俗博物館近期免費對外開放了。民俗館大門外郁郁蔥蔥的柘樹、杜樹、國槐等樹木,大門內至圣先師孔子的雕像和“俗韻流響驚天籟,雅風傳承寄鄉(xiāng)愁”的楹聯給人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感和寧心靜氣的平和感。
民俗館內部有農耕文化廳、文人字畫廳、工匠技藝廳、車馬館、婚俗館等13個展廳和館室,共展覽了馬付香和馮如東收集自全國各地的民俗物件五千余件。樁樁件件都是一部部活生生的歷史教材,記錄了一段塵封的歷史。目前,民俗館已接待來自禹城、濟南、陵城區(qū)等周邊縣市區(qū)的游客1000余人次,成為人們憶苦思甜,傳承民俗歷史和鄉(xiāng)村旅游的好去處。
“還真是多虧了馬付香這樣的有心人,把零散的歷史物件搜羅得這么全,整理得這么次序,讓俺們記憶中的歷史再次重現在眼前。這些可都是最接地氣,最真實的歷史教材啊,也讓年輕一代感受一下俺們當年的艱苦歲月,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吧。有馬付香這樣的人大代表為俺們發(fā)聲,為俺們做實事,俺們放心,為她點贊!”前來民俗館參觀的四鄰八舍紛紛說道。
身為兩屆人大代表,馬付香多年來積極走訪群眾,廣泛征求來自最基層人民群眾對民生、交通、教育等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積極代表群眾發(fā)聲。如今,她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鄉(xiāng)村振興的建設中,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人大代表的美麗風采。
“人大代表來自人民,代表人民,更要服務人民。民俗館只是我們鄉(xiāng)村振興的一個小窗口,是我作為人大代表履職盡責的本分所在。能讓大家時常重溫歷史,知道自己來自哪里,不忘黨恩,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就知足了?!瘪R付香微笑著對筆者說道。(高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