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午夜网,久久综合色播,色拍拍综合网,婷婷激情五月


儒風湯湯 全球共襄——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側記

9月28日上午,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廟舉行。(通訊員楊國慶報道)

金秋盛世,禮運東方,大哉夫子,萬世景仰。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暨2024全球云祭孔,9月28日在山東曲阜孔廟舉行。海內外各界人士會聚于此,共同紀念世界文化名人孔子誕辰2575周年。

今年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實行山東曲阜主會場、浙江衢州分會場共祭孔子,開啟新的辦節(jié)體制的第一年。此外,祭孔大典聯動海內外60多家文廟和文化機構同步開展全球“云祭孔”,共同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當天,共有來自36個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qū)的370余名嘉賓受邀參加在曲阜主會場的公祭活動。

甲辰年祭孔大典以“仁禮天下 和合大同”為主題,將集結、啟動、開城、開廟、啟戶、典禮等傳統(tǒng)儀程,整合為“禮賓天下、禮啟圣門、禮敬至圣、禮運大同”四個篇章,充分展示中華禮樂文化的精髓。

濟寧市文化傳承發(fā)展中心調研部主任、祭孔大典執(zhí)行導演韓開介紹,祭孔大典被稱為“國之大典”,與一般群眾文化活動不同,有“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禮正樂垂,中和位育”之謂,必須要深挖文化內涵、保持莊嚴肅穆的總基調,因此今年祭孔大典不對基本儀程儀規(guī)做大的改變,“堅持祭孔文化底色不變、莊重肅穆基調不變、基本儀程儀規(guī)不變。”

28日上午9時,九聲鐘響,開城儀式開始了。64名書簡舞演員、64名燈籠舞演員、64名佾舞演員、64名儀仗人員組成演出隊伍,通過莊重的儀仗、肅穆的場景,展現祭孔的莊嚴感。隨著明故城城門緩緩開啟,海內外孔子后裔及各界嘉賓正衣冠、拾肅容,在身著古代服飾的司禮官引導下,沿孔廟古柏蒼蒼的道路,依次步入大成殿祭拜至圣先師孔子。韓開介紹,今年開城儀式不再沿用過去的歌舞表演,首次采用儀仗式,整體編排上突出神圣感、儀式感。

樂舞告祭。祭祀活動中,舞生左手持籥,右手持雉尾羽,表演八佾舞《天下大同》。

在現場悠揚的歌唱聲中,海內外孔子后裔及各界嘉賓向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敬獻花籃。韓開介紹,今年祭孔大典首次將獻花籃音樂改為現場演唱。大成殿月臺兩側,260名歌生現場進行無伴奏《論語》合唱,根據敬獻花籃者的身份,分別選擇政德、師道、和合等章節(jié)匹配的內容進行伴唱,與現場氛圍完美契合。

恭讀祭文。“華夏泱泱,其道煌煌,斯文在茲,厥后克昌……交流互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長樂未央……”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祭文由學者陳來撰寫。

“請全體來賓整理衣冠,莊然肅立,面謁至圣先師行鞠躬禮,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禮畢?!彪S著司儀人員在后臺的宣禮,全場嘉賓向先師孔子行鞠躬禮。至此,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禮成!

記者在現場看到,祭孔大典禮成后,在孔廟西華門、東華門處,來自曲阜當地的小學生們集體頌唱中華經典名句?,F場有書法老師帶領中外學生書寫《論語》,向參與祭孔大典的嘉賓贈送《祭孔子文》,表達對至圣先賢的時代禮敬和文化的薪火相傳。

莊嚴肅穆的祭孔儀式讓第一次來曲阜的香港游客們贊嘆不已。帶團的山東和易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導游劉慧告訴記者,大家對“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仰慕已久。第一次來曲阜,就能參加這樣一個傳統(tǒng)、隆重、宏大的祭孔大典,大家都覺得很興奮,也讓這次旅行變得特別有意義?!白蛱齑蠹胰チ颂┥?,今天上午參加了祭孔大典,下午還要參觀尼山圣境,進一步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p>

來自巴基斯坦的嘉賓阿德南表示,孔子相信生活中的和諧平衡,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全人類具有普遍價值,這正是孔子的偉大之處?!拔覀兗o念孔子,更希望孔子的智慧能為解決當今世界問題提供答案,這與今年孔子文化節(jié)‘對話孔子 互鑒文明’的主題相契合?!?/p>

“昨天晚上,我在家里認認真真把《論語》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奔钨e賈春蘭說,作為濟寧本地人,又是老師,感到自己身上有學習儒家思想、推廣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平時,她會和全家人一起學習儒家文化,在增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同時,家風得到了熏陶,家庭氛圍非常和諧?!拔蚁M贻p人都能認真閱讀儒家經典,自覺學習、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p>

祭孔大典是一種主要包括樂、歌、舞、禮四種形式的廟堂祭祀樂舞,用音樂、舞蹈等方式形象地闡釋儒家學說中“禮”的含義,具有極高文化和藝術價值。祭奠孔子自古有之,2500多年來,祭孔大典已成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性儀式。時至今日,每年的孔子文化節(jié)均舉行祭孔活動,自2004年開始,由政府公祭。

無論是通過現場參加,還是通過觀看網絡直播的方式,來自全球的人們通過祭孔大典與圣賢進行近距離的“心靈鏈接”,更能體會到儒家思想的智慧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增進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趙琳 楊帆 張九龍)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著作權人發(fā)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