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德城區(qū)南關社區(qū)的王華奇老人,是遠近聞名的健康老人,如今85歲高齡,依舊耳聰目明、鶴發(fā)松姿。談及其中奧秘,他認為,與中醫(yī)的幾次機緣,為他一生的健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啟迪了他的生活智慧。
王華奇老人的一生精彩而充實,他曾在空軍部隊服役26年,在生產崗位奮斗14年,退休后他寄情書法、鉆研養(yǎng)生,不僅被授予中國書法名家稱號,還在2018年榮獲首屆“山東省健康老人”稱號。他表示,如今的幸福生活是中醫(yī)帶來的,自己是中醫(yī)文化的受益者。
由民間偏方感知中醫(yī)奧秘
王華奇生平第一次領略中醫(yī)文化的神奇,是從民間偏方開始的。
1947年,王華奇父親的老寒腿十分嚴重,收麥時還要穿著棉褲。下過大雨后,回家最近的那條路水深半米,他需要繞路很遠到地里收莊稼運到路邊,再由10歲的王華奇涉水運回家中。在那個年代,尋常百姓無錢治這類慢性病。疼痛難忍之下,父親便尋了個偏方,就是將腿遮蓋上苘葉在陽光下曬一個伏天。
那時,家中北屋門口放了一張小木床,父親便上半身躲在陰涼處,只將腿搭在門外敷蓋上苘葉午睡。據說,初曬時沒有感覺,十幾天后腿開始有溫熱感,二十多天后兩腿發(fā)熱也不疼了,走路利索,也不怕冷了。一個伏天過去,困擾父親許久的腿疼再未犯過。
還有一件事讓他印象深刻。兒時,王華奇因營養(yǎng)不良得了夜盲癥,每日太陽一落便什么也看不見。村子里有經驗的老人讓他吃半生的羊肝。對于這個主意,他原本并未放在心上。不久后,家中親戚家的母羊生了崽,孩童們相約一起去看小羊,可到了那才得知羊羔意外死掉了。王華奇想起老人的建議,便向主人家要來了羊肝。沒想到,當天晚上吃下,第二天晚上病癥便大為減輕。
對癥藥方化解棘手病痛
1954年暑假前,王華奇突然感到渾身發(fā)冷,緊接著上下不通。不吃飯肚子餓,吃下飯胃腸又堵得難受。校醫(yī)問診后找不到病癥也無從下手,只得請了病假回家。隨后,他曾去縣里醫(yī)院治療,效果不好。也看過民間中醫(yī),被診斷為“癆”,幾副藥吃完,病癥非但不輕反而更重,幾乎臥床不起。
后來,經舅母多方打聽,請來當時臨邑縣的名中醫(yī)鮑文東先生診治。經診脈,鮑先生判斷準確,只根據脈象便將王華奇的病癥表述得精準而全面,令他瞠目結舌。開方后,先生囑咐服藥第二天觀察大便狀況。服藥后次日上午,王華奇的大便是紅白黑雜色的粥狀物,此后上下暢通,全身輕松。又服下兩副中藥鞏固療效,體力很快便恢復如初。如今回想,王華奇仍記得藥方中有川軍、鳥糞兩味,心中十分感激先生的“救命”之恩。
在部隊服役期間,因三餐不規(guī)律、忽冷忽熱。王華奇先后三次因下消化道出血住院,平日經常食道反酸,軍醫(yī)調理不見效果。聽說某生產隊的一位赤腳醫(yī)生治病很靈,他便趁休息日騎車到三十里外去尋。對方得知來意便開了方子,主要是瓦楞子,海漂肖(烏賊骨),川貝母三味藥,名為烏貝散。囑咐王華奇在爐子上焙焦研沫包成小包,每日服三次堅持百天左右。他吃了半年,從此再沒有反酸的癥狀了。
廣讀醫(yī)書摸索長壽秘籍
如此諸多經歷,讓王華奇對中醫(yī)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退休后開始收集養(yǎng)生知識,翻閱相關典籍。逐漸摸索出一些中醫(yī)原理如陰陽平衡、藥食同源、因人而異、體質差異、經絡分布等,總結出一些養(yǎng)生技巧,如人的健康與時間的關系以及情志在治病養(yǎng)生中的重要性等。
他堅持在生活中探索應用,成功治好了許多自己和老伴身上的慢性病。譬如,用姜和紅糖水沖雞蛋,配合按摩治好了老胃??;用絲瓜與扁豆蔓泡腳解決了老伴的膝關節(jié)疼痛;七十歲時他因游泳過度心臟出現(xiàn)間歇,此后堅持用當歸和黃芪沖水喝使身體恢復正常。
其中,最讓他感到驕傲的是解決老伴關節(jié)疼痛一事。2010年,王華奇的老伴因膝關節(jié)疼痛嚴重幾乎無法行走,前往醫(yī)院就醫(yī)被告知需進行膝關節(jié)置換術。老伴不想手術,便經人介紹采用中藥內服外敷的方法。用藥后病癥緩解了,可一年后復發(fā)。
那一年,王華奇在家中后院種的絲瓜和扁豆長勢正旺,藤蔓攀爬幾米高。“這個東西的通絡能力一定極強?!蓖跞A奇將藤蔓砍下煮水,再趁熱給老伴泡腳,并將煮后的渣子敷在膝關節(jié)處。神奇的是,半個月后老伴的病癥明顯緩解,后來每日堅持此方法,再未復發(fā)。
“養(yǎng)生是個耗精力的事,得鉆研又不能急功近利?!彼两駡猿置咳账?、早起先做半個小時的穴位按摩,三餐規(guī)律、食材豐富。“很多人喜歡以‘老人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來指導我們。”王華奇認為,老人首先應了解自己的體質,要掌握一定的醫(yī)學知識。但是,也千萬不可照搬各類偏方、藥方,還是要咨詢專業(yè)人員。同時,要根據自身情況去行動、飲食,不必過于拘謹也不能過于冒進,這才是養(yǎng)生的秘籍。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暢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