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仲華
1937年10月18日(農(nóng)歷九月十五)上午,烏云密布的天空下,齊河縣趙官鎮(zhèn)(趙官鎮(zhèn)當時屬長清縣)官莊黃河大壩上,枯草在秋風中瑟瑟起伏。渾濁的黃河滔滔東流,渡口上,許多身上打著補丁、背著包袱的貧苦百姓,扶老攜幼,呼兒喚女,等著船只渡河。
一位身著黃軍裝、年近花甲的將軍,背著手站在大壩上,眉頭深鎖,望著滾滾黃河,望著岸邊流離失所的百姓,眼神中有著無限憂愁,燃著熊熊怒火。他身后,800多位或穿軍裝或著便衣的戰(zhàn)士,都一言不發(fā)地望著他,等待著他的指令。
良久,他猛然轉(zhuǎn)過身子,對眾人大手一揮,堅毅地說:“大敵當前,我們守土有責,不抵抗就撤走,有何顏面以對全國父老?我決心留在黃河以北守土抗戰(zhàn),愿隨我回去的就留下,不愿回去的就渡河南退,決不勉強!”
原來,瘋狂的日本侵略軍攻占德州,長驅(qū)南進,平原、禹城、恩縣、臨清、高唐等城鎮(zhèn)相繼失守,形勢危急。而第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兼聊城縣長范筑先接到上級電令:立即撤退到黃河以南。
站在官莊渡口的黃河大壩上,范筑先面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水,后面是將要慘遭蹂躪的國土,他不忍心。而退回聊城,孤軍抗戰(zhàn),十有八九是魚死網(wǎng)破。他心中左右為難:一方是上級命令,一方是一個地方長官的責任——日本侵略軍來了就撤,豈不等于拱手把國土讓給敵人?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這是《孟子》里的話。在齊河的官莊渡口上,范筑先將軍毅然選擇了后者,也選擇了舍生取義的道路。
隨著瘋狂的日本侵略軍逼近聊城,上級再次電令撤退,范筑先斷然拒絕,并通電全國:
蓋自倭奴入寇,陷我東北,鐵蹄所至,版圖易色?,F(xiàn)我大軍南渡,黃河以北坐待沉淪。哀我民眾,胥蹈水火,午夜仿徨,恤血椎心。筑先忝督是區(qū),守土有責,裂眥北視,決不南渡。誓率我游擊健兒和武裝民眾,與倭奴相周旋。成敗利鈍,在所不計,鞠躬盡瘁,亦所不辭。所望餉項械彈,時予接濟,俾能抗戰(zhàn)到底,全其愚忠。引頸南望,不勝翹企。
這封義薄云天、氣貫長虹的電文,是與日本侵略者誓死決戰(zhàn)的錚錚誓言,忠烈剛勇的浩然正氣,驚天地,泣鬼神,在日軍瘋狂進攻、國土淪喪、各地國民黨官員紛紛棄逃之際,如一道閃電,刺破沉沉烏云。電文迅速被全國各大報紙轉(zhuǎn)載,震動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特別是魯西北民眾的抗日熱情。
1938年11月15日(農(nóng)歷九月二十四),范筑先將軍在聊城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者中壯烈殉國,舉國震動、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