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多讀書,才能寫出好文章。不僅如此,讀書還關(guān)系到一個人品格氣質(zhì)的高下,“胸有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精神境界的提升離不開詩書的涵養(yǎng)。至于黃庭堅所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就有些言重了。
??? 讀書是一種習慣,時間久了便融入生活,成為自覺,無需鞭策、激勵、警示。有時間,一卷在手,無時間,也不用強求,“頭懸梁,錐刺股”般的用功,考取功名時有些用場,其實它已偏離了讀書的本意,并不可取。
??? 我沒有進過大學課堂,兩年制的高中也只讀了一年多。舊時,戲劇藝人講出身,有“科班”“草班”之分。在讀書人中,我沒有受過正規(guī)系統(tǒng)的高等教育,游離于“學院”之外,只能歸到“草班”一類。
??? 這就注定了讀書的隨意性,沒有選擇,沒有計劃,沒有目標,興之所至,信手拈來,不為什么,只為看看。而且讀得慢,害怕像豬八戒一口吞下人參果,不知啥滋味。讀長篇小說速度稍快些,邏輯性強的書,礙于知識淺薄,所謂的“讀”幾乎是在“啃”。
??? 我羨慕那些讀書“快手”,一兩個晚上,二三十萬字的書即刻輕松讀完,速度之快,我是望塵莫及。
??? 讀書是一種“閑適”的生活,是從看“閑書”而來,有些隨心所欲。孫犁稱之為“野味讀書”,他深情愜意地說:“山林高臥,一卷在手,只要惠風和暢,沒有雷陣雨,那滋味倒是不錯的。 ”
??? 在丁酉年新年炮竹聲中,我心血來潮,想盤點一下過去的丙申年讀過的書,像生意人一樣做到盈虧心中有數(shù)。其實,讀書多少與真金白銀沒有直接關(guān)系,盈虧也是無形的,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當下,我的這種做法近乎小兒游戲,天真得有些傻。
??? 不是嗎?由他去吧。
??? 魯迅的書必讀。他的三本小說,十五本雜文及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詩《野草》等都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其反封建反禮教反獨裁,倡導科學民主的精神鮮明而有個性,對國人五臟六腑的剖析入木三分,對社會的懷疑批判毫不留情。我喜歡他的文字一針見血,沒有曖昧,遠離圓滑,句句鏗鏘,擲地有聲。虛偽、謊言、中庸,披著華麗外衣的紳士,風姿妖冶的窈窕淑女,搖尾乞憐的哈巴狗,溫良恭儉讓的衛(wèi)道士,一經(jīng)魯迅的大筆橫掃,立刻不攻自破,原形畢露。
??? 剔除政治年代貼在他身上的標簽,魯迅的境界、精神仍令同代的大師遜色。周作人堪為新文學的領(lǐng)軍人物,但他那些洋洋灑灑的文章缺少大的情懷,始終跳不出“小我”的格局,同林語堂梁實秋一樣,頂多算是個“雅人”,文章流露出的是幾分“雅趣”。張愛玲被稱為“才女”,有一陣子,后世的有些學者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對她的作品贊賞有加,有人吹得天花亂綴,張愛玲幾乎成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獨一無二。她的小說有《紅樓夢》式的細致周到,散文多是生活化的寫實,落筆不能不說準確、形象,但這一切總是游離于大的社會背景之外,寫出的不外乎是些小聰明、小技巧。郭沫若、茅盾、沈從文、老舍等等文學大家有驚人之處,但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批判,和魯迅比較總嫌不足。
??? 魯迅揭示的人生是血淋淋的現(xiàn)實,而非“新月”派的“雅致”“藝術(shù)”,對我們這個多災(zāi)多難的民族的警示是長久的。
??? 從“少年不知愁滋味”時,我讀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已過知天命時,他的書我?guī)缀醵甲x過,其中的名篇,像《阿Q正傳》《孔乙己》《孤獨者》《為了忘卻的紀念》《紀念劉和珍君》《“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論“費厄潑賴”應(yīng)該緩行》等等,今天讀來仍覺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感,這非一般名流大師所能及。
??? 讀過的人物傳記、自述有:《季羨林傳》(蔡德貴著)、《紅學泰斗——周汝昌傳》(梁歸智著)、《魯迅回憶錄》(許廣平著)、《郭沫若傳》(龔濟民、方仁念著)、《胡適評傳》(朱文華著)、《流年碎影》(張中行著)、《馮友蘭自述》(馮友蘭著)、《今生今世——我的情感歷程》(胡蘭成著)。
??? 魯迅夫人許廣平的回憶錄披露了眾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如魯迅與女師大“三一八”慘案、周氏兄弟失和、魯迅在廣州,和內(nèi)山完造、瞿秋白的交往,與北新書局的關(guān)系等,為后人認識了解評價魯迅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本書寫成于1959年,礙于當時的形勢,出版時對文字有所取舍,2010年的這個版本是當初的手稿本,值得一讀。
□ 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