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娜
“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根源是馬克思主義行,二者之間是一脈相承的。
科學性是“行”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馬克思創(chuàng)建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guī)律,為人類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為建立新社會提供了理論基礎和邏輯證明,為創(chuàng)建新社會擘畫了路徑藍圖和行動指南,這恰恰滿足了中國共產黨想要帶領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理論需要。中國共產黨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想、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思想、關于人民民主的思想、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關于社會建設的思想、關于人與自然的思想”,進行符合具體實際的應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事業(yè)走向勝利,取得勝利。
人民性是“行”的堅定立場。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毛澤東同志高度肯定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地位,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創(chuàng)造性地總結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使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圍繞讓人民群眾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精準發(fā)力,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主體力量,引導人民群眾更廣泛全面的參與到國家發(fā)展的大事上來,凝聚更多的群眾力量,展現更多的群眾智慧,以實際行動作答人民之問、回應人民期待。
實踐性是“行”的物質載體。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在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曾經,各種思潮的流行、各種制度的嘗試、各種運動的失敗都證明,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才能救中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深刻領悟在改變黑暗落后的社會現實上“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認識到只有靠群眾靠革命才能建立新中國,由此便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方向和進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開始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新時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中國共產黨推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良性互動,“五位一體”協(xié)調發(fā)展的中國正在崛起,這深刻改變了世界發(fā)展的趨勢和格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真切的檢驗了馬克思主義,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有強大的現實力量。
開放性是“行”的宏大格局。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唯物辯證法中的矛盾原理、事物發(fā)展變化原理,唯物史觀中的社會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等,都成為馬克思主義徹底擺脫“理論終結”現象的內生動力,讓馬克思主義始終能夠提供科學先進的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作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其理論視域并沒有局限于國家和民族的狹小界限,而是放眼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他的理論的時候,“凡是人類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討”。中國共產黨很好地傳承了馬克思這一開放性思維,既立足中國,以中國歷史智慧為鏡鑒,以中華文化精華為滋養(yǎng),又放眼世界,在與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理性汲取他國文明有益成果,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展現出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tǒng)一的鮮明特征。
(作者單位:德城區(qū)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