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中國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去看看正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展,就能真切感受到這一躍帶來的碩果。
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這一展覽。這也是繼2016年他赴北展參觀國家“十二五”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展之后,再次檢閱過去五年重大科技成果。
△聯(lián)播視頻丨習近平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展
展品“擴容” 主題“出新”
當天下午,習近平走進北京展覽館參觀。這里是許多國家級重大展覽活動的舉辦之地??倳涀罱淮蝸肀闭?,是2019年9月參觀“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北京展覽館。(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此次展覽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分總序、百年回望、基礎研究、高新技術、重大專項、農業(yè)科技、社會發(fā)展等12個展區(qū)。通過1300多件實物、200多件模型、900余塊展板等,集中展示“十三五”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這是實車的五分之一。(總臺央視記者石丞拍攝)
《時政新聞眼》對比發(fā)現,今年展覽的展品“擴容”了不少。2016年舉行的國家“十二五”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展分為10個展區(qū),展出了800多件實物、120多件模型等。今年展出的實物和模型數量,都有大幅增加。
五年前,展覽主題是“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科技引領未來”。今年的主題則是“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邁向科技強國”,既繼續(xù)強化了“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戰(zhàn)略,又突出了“邁向科技強國”的目標。
△成就展展廳。(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這次展覽既有實物、沙盤、模型,又采用了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新穎互動展示方式,生動呈現了一大批高精尖、接地氣的科技成果。
△粵港澳大灣區(qū)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沙盤展示。(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去年9月,為了聽取“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科學家座談會。他在會上對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首次提出了“四個面向”的寄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這“四個面向”,也成為了我們觀察這場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展的鮮明視角。
△這是通過三維全息裝置展示的中俄合作打造的完整虛擬人物“娜娜”。(總臺央視記者郭鴻拍攝)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看“探源先鋒”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chuàng)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時政新聞眼》在展覽現場發(fā)現,在這里展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許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關注、點贊過的。
△“慧眼”衛(wèi)星介紹。(總臺央視記者郭鴻拍攝)
今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介紹了基礎研究和原始創(chuàng)新取得的重要進展,其中就包括“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成功問世,散裂中子源通過驗收等。
△“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模型。它處理“高斯玻色取樣”的速度比超級計算機快一百萬億倍,也就是說“九章”一分鐘完成的任務,超級計算機需要一億年。(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中國散裂中子源裝置模型展示。(總臺央視記者郭鴻拍攝)
這次展覽還展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研究的相關成果。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研究啟動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曾發(fā)去賀信。他在信中說,開展這次科學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環(huán)境變化機理,優(yōu)化生態(tài)安全屏障體系,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亞洲水塔、生態(tài)屏障、生物多樣性、綠色發(fā)展、科考平臺等方面已經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果。(總臺央視記者魏子鈞拍攝)
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看“創(chuàng)新尖兵”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笨萍紕?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服務于經濟主戰(zhàn)場,深入研究和解決經濟和產業(yè)發(fā)展亟需的科技問題,發(fā)揮科技創(chuàng)新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經濟發(fā)展注入新動力。
△無人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采用多層立體栽培精準調控方式,破解了水稻生育期由120天減半至60天的技術難題。目前畝產600多公斤。(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chuàng)新平臺,在這次展覽上亮相。2018年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曾專門就人工智能發(fā)展現狀和趨勢舉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當時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戰(zhàn)略性技術,支持科學家勇闖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無人區(qū)”。
△汽車機器人展示。(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到了最大直徑盾構機,其模型也出現在了展覽現場。去年9月,這臺名為“京華號”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在長沙下線,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是我國迄今研制的最大直徑盾構機。
△ “京華號”盾構機解決了超大直徑、超長距離、超深覆土等隧道施工難題。(總臺央視記者石丞拍攝)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看“國之重器”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要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fā),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縱觀歷史,“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新一代核電……無一不是圍繞國家戰(zhàn)略需求來布局實施的重大科技項目。
△中國空間站模型。(總臺央視記者石丞拍攝)
能不能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注。他曾為“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奮斗者”號成功坐底、“國和一號”核電機組完成研發(fā)等新突破點贊。這些重大科技成果也都出現在了展覽現場。
△祝融號火星車模型。(總臺央視記者石丞拍攝)
△“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模型。(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國和一號”核電機組模型。(總臺央視記者范一鳴拍攝)
△“嫦娥五號”月壤顆粒。(總臺央視記者石丞拍攝)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看“生命衛(wèi)士”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在原來“三個面向”的基礎上新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世紀疫情來襲。此外,人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也需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科技在控制傳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藥物研發(fā)、復工復產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打了一場成功的科技抗疫戰(zhàn)。
△“藥物研發(fā)”主題展區(qū)。(總臺央視記者郭鴻拍攝)
作為民生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效的標志之一,醫(yī)用重離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醫(yī)療裝備國產化替代取得重大進展。
△一體化全身正電子發(fā)射/磁共振成像裝備(PET/MR),最快10分鐘完成全身掃描,對腫瘤、神經系統(tǒng)等復雜疾病的超早期精準診斷及研究有重要意義。(總臺央視記者石丞拍攝)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時指出,同我們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chuàng)新之路。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100天之際,許多科技冬奧的成果也現身這次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展。
△國內首臺雙人碳纖維雪車身披中國紅“戰(zhàn)袍”亮相。(總臺央視記者郭鴻拍攝)
檢閱“十三五”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是為了走好未來的科技創(chuàng)新之路。
在一年前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fā)展對加快科技創(chuàng)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這次在參觀展覽時,總書記發(fā)出號召,堅定創(chuàng)新自信,緊抓創(chuàng)新機遇,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監(jiān)制丨申勇
主筆丨龔雪輝 郁振一
記者丨李錚 石丞 范一鳴 郭鴻 魏子鈞
視覺丨陳括 張晶
編輯丨劉沖
責任編輯:郭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