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和旅游廳日前公布的山東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德州市共有38處不可移動文物入選,其中樂陵有13處。名錄設置省市縣三級,其中冀魯邊區(qū)革命紀念園、樂陵文廟為省級革命文物;北海銀行冀魯邊區(qū)分行舊址、常大娘故居、《烽火報》報社舊址、陳鏡蓉烈士故居等11處為縣級革命文物。
近年來,市文化和旅游局以保護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tǒng)為核心,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資政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切實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力度,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推動冀魯邊軍區(qū)司令部、北海銀行冀魯邊區(qū)分行、戰(zhàn)時郵局等重點紅色場館建成開放,著力打造精品紅色展覽和品牌,開展社會教育活動。
“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既要把文物本體修繕保護好,又要講好文物的故事,發(fā)揮社會教育的功能?!笔形幕吐糜尉志珠L房紹良介紹,對于現(xiàn)有的革命文物,實施革命舊址維修保護行動計劃和館藏革命文物的展示利用計劃,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維護。對于新發(fā)現(xiàn)的革命文物,依法納入保護范疇。市文化和旅游局將對全市150多處革命文物進行升級保護、修復利用,建成紅色博物館群,打造紅色文化高地。
大量革命舊址歷經(jīng)數(shù)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風雨侵蝕、自然損毀,保護狀況不容樂觀,急需修繕;不少館藏革命文物由于保存設施簡陋、儲存條件差,急需修復。市文化和旅游局自2017年起先后投入資金近500萬元用于修復革命舊址和文物。省級專項資金、地方政府資金和社會資金等也加大了對革命文物的投入,一大批年久失修、保存現(xiàn)狀堪憂的革命文物建筑得到了及時的保護修繕。今年,市文化和旅游局計劃投入資金200萬元用于11處遺址的修復工作。
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革命歷史的真實存在,就不能為了革命文物的“珍貴性”而降低“使用性”,甚至讓革命文物在庫房里一“鎖”了之,而是應當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價值內(nèi)涵和文化元素,多層次、多渠道拓展革命文物的利用途徑。
市文化和旅游局通過對相關革命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挖掘,還原革命歷史的來龍去脈,以真實的歷史感染人、打動人。同時聚焦革命精神內(nèi)核,策劃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nèi)涵豐富的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做到見人見物見精神;增強展覽講解內(nèi)容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權威性,并適度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增加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的互動性和體驗性。《樂陵抗戰(zhàn)那些年那些事》是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于2015年編纂,耗時兩年成書,作者走遍了樂陵500多個村莊和山東、河北的10多個市、縣,采訪90歲左右的當事人,見證人共計300多位,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經(jīng)過反復篩選核實和10余次增減修改而成。全書60余萬字,以時間順序為主線,翔實記述和反映了樂陵以及冀魯邊區(qū)黨政軍民英勇反擊侵略者的史實,收錄了樂陵上百位革命前輩和英雄人物的光榮業(yè)績。
根據(jù)這本書改編成的7部系列微電影《冀魯邊抗日英雄傳》,講述了冀魯邊區(qū)抗日英烈的真實故事,還原了冀魯邊區(qū)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展示了樂陵人民為民族解放英勇奮戰(zhàn)的英雄風范,再現(xiàn)了樂陵人民不畏強暴、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是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房紹良說。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市文化和旅游局將革命文物作為弘揚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教材,讓紅色資源“活”起來,講好紅色故事,將紅色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如今,集展覽、活動和教育于一體的冀魯邊區(qū)革命紀念園,已成為開展黨史教育的重要場所,今年以來已接待逾160萬人次?!醣緢笥浾?趙治紅 本報通訊員 張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