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午夜网,久久综合色播,色拍拍综合网,婷婷激情五月


夏津民歌:黃河故道的回響

苗鑫 姬春雪

夏津,因齊晉會盟之要津而得名。歷史上黃河多次流經夏津,又多次改道,遷徙后留有故道遺跡。黃河文化、運河文化相互融合,孕育了當地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鄉(xiāng)土氣息,以及濃郁的夏津民歌。


獨具特色:千余首民歌風趣幽默

夏津民歌大約開始于十九世紀。受黃河文化、運河文化和會盟文化的浸染,夏津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民歌。文化部門曾多次對建國前后在夏津縣境內流傳的民歌進行挖掘和整理,共搜集到民歌1170余首,經整理和篩選,編印成《夏津民歌集》,部分選入《德州地區(qū)民間歌曲集》《山東民間歌曲選》。

夏津民歌風格獨特,歌詞風趣幽默,富有故事性、戲劇性,旋律樸實自然,委婉抒情,與人們的語言行腔相吻合,節(jié)奏明快、流暢。如《放風箏》《十只紅繡鞋》等,多是累加雕琢的口頭傳唱,行腔樸實流暢,生活氣息濃厚,曲調優(yōu)美,流傳頗廣。小調曲種60余個,流傳較廣的有《平調》《搖調》《鳳陽歌》《糊涂調》等,這些大都有固定的旋律,一般由四個或六個樂匯組成,演唱中根據劇情自由填詞,一種曲調可以反復運用。夏津民歌調式以宮、徵為主,旋律多以五聲音節(jié)(12356)組成,拖腔中加“哎”“嗨”“喲”等襯詞作為裝飾;節(jié)拍多為2/4或4/4式,節(jié)奏平緩,行腔委婉;道白為當地方言,也時有京腔京韻。


發(fā)展演變:從《哭五更》到《四季花開》

夏津民歌按其發(fā)展、演變,可劃分為傳統(tǒng)民歌(舊民歌)、革命歷史民歌、新民歌三部分。

傳統(tǒng)民歌中,情歌占大部分,其次是勞動號子。情歌,多表現(xiàn)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訴說封建社會的不幸遭遇,同時包括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夏津小調,如《盼五更》《哭五更》《李芳扛活》等。勞動號子是人們在勞動中為協(xié)調動作、活躍情緒所唱,節(jié)奏鮮明,鏗鏘有力,流傳較廣的有《打夯歌》《天硪號》《快號》等。還有以表現(xiàn)生活情趣、抒發(fā)個人情懷和贊美大自然為題材的民歌,如《小寡婦上墳》《光棍哭妻》《繡花燈》等。

革命歷史歌曲產生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歌詞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反映人民群眾跟著共產黨、八路軍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表現(xiàn)勞苦大眾慶祝翻身喜悅心情等,如《萬眾一心打鬼子》《勸郎抗戰(zhàn)》《參軍五更》。

新民歌興起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在挖掘整理傳統(tǒng)民歌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新民歌既保留了傳統(tǒng)民歌的地方色彩,又賦予了新民歌的內容,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也是夏津民歌發(fā)展的高峰?!端募净ㄩ_》《暖小豬》《王大娘喂雞》《繡花曲》《四季小唱》《對花》等,為夏津新民歌的代表作。1958年8月,全國躍進歌舞匯演舉行,由宋云慶填詞、李桂蘭演唱的夏津新民歌《四季花開》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在懷仁堂演出時,李桂蘭受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譚震林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一時間,夏津民歌紅遍天下?!端募净ㄩ_》和《繡花曲》《王大娘喂雞》還分別被編入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和2012版)出版的中學音樂教材。


傳承與發(fā)揚:“八零后”歌手扛起民歌大旗

夏津民歌是夏津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解讀著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詮釋著人們的愛恨情仇,也記錄著社會的演變和進步。縱觀夏津民歌的發(fā)展進程,可以看出,這些藝術成就既展示了夏津人較高的藝術天分,也彰顯出夏津人民勤勞智慧的傳統(tǒng)美德,碩果累累,彌足珍貴,為子孫后代留下了一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夏津縣文藝工作者吸收夏津民歌的傳統(tǒng)元素,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歌頌黨、歌頌新社會的正能量歌曲作品,有的已經唱出夏津,響遍神州。比如《春風吹過楊柳梢》驚爆“泉城之秋”音樂會;《上海歌聲》等五家刊物轉載;《鴿哨》獲得文化部群星獎,在全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夏津民歌在夏津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目前夏津五十多支莊戶劇團均有會演唱夏津民歌的演員,每年通過“一年一村一場戲”活動及各類演出活動,都安排有夏津民歌的演出,受到群眾的普遍好評和歡迎。現(xiàn)在年輕一代的歌手大部分會演唱夏津民歌,“八零后”歌手劉珂近幾年創(chuàng)作的夏津民歌《千年夢古樹情》《美麗的家鄉(xiāng)》《碧水情深》《夏津美》《椹果甜》等,被廣泛傳唱。“八零后”歌手張晶晶在夏津民歌的傳唱和普及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作為文化志愿者,經常去各個鄉(xiāng)鎮(zhèn)教授、指導莊戶劇團夏津民歌的演唱和編排。

新時代年輕歌手和創(chuàng)作者展現(xiàn)出了蓬勃發(fā)展的勃勃生機,為夏津民歌的傳承和發(fā)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希望通過保護和傳承相結合的方式,弘揚傳統(tǒng)文化,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唱出最美的中國聲音,讓這些歷久彌新的旋律在耳畔長久回蕩。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lián)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lián)系,著作權人發(fā)現(xiàn)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